“我们坚持发展实业,从过去洋火、洋皂、洋铁等靠买进来,到现在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这条路走对了?!?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轴”)考察时指出,我们要继续把制造业搞好,坚持自立自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这样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够真正实现。
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河南洛阳和郑州考察调研。20日,在听取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再次强调,河南作为经济大省,要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重要之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此次中原之行,意义深远。而恰是同时,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加强调研论证”。
一、中国制造业在稳中有进中彰显大国气象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多次指出要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继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轴承,被喻为工业的“关节”,是机械设备的核心基础零部件,直接影响着装备制造能力,关系着国家工业水平。本次,习近平总书记中原之行所考察的洛轴是中国制造业的“硬核”企业。它始建于1954年,是中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历经71年的建设与发展,洛轴目前产销规模、配套服务能力位居中国轴承行业综合性制造企业前列,至今仍保持着多项中国轴承行业纪录。
2024年6月,福建漳州六鳌海上风电场,搭载国产主轴轴承的16兆瓦风电机组实现批量化运营、全容量并网。2022年4月,中国首台国产3米级主轴承盾构机“中铁872号”破土而出,意味着“国之重器”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根根轴承撑起的是中国工业的坚硬脊梁,一次次突破擘划出的是大国制造的壮阔气象。
而当下,洛轴仅仅是中国制造业唱响全球的一个缩影。中国制造业正以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重塑全球产业的未来版图。
1949年,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在鞍钢奔腾而出,如今,中国已连续28年居世界第一产钢大国,“手撕钢”不断刷新世界纪录;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驶下一汽生产线,如今,中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15年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一。
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中国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制造业拥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5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经济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经济顶住压力稳定增长,延续向新向好态势。从工业来看,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是2024年以来月度增速中比较快的速度。而2024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体魄强健、筋骨壮实,今天的中国制造业拥有稳如磐石的根基与力量。这也是中国经济在面对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局面时,得以行稳致远、“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二、中国制造业在自立自强中坚定“新”之所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对洛轴考察时强调,我们要继续把制造业搞好,坚持自立自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这样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够真正实现。
“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以洛轴为例,凭借加快创新,企业相继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高端轴承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达70%。据洛轴智能工厂企业负责人介绍,通过全面引进数智化自动生产线,洛轴智能工厂的每个环节都有“数”可依,建立起的数字化研发平台让创新的效率提升。
“制造业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这一明确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无论是把握战略主动,还是培育新优势,都需要加快补短板、锻长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得益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升级改造,中国制造业的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形成。2024年,我国制造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8%。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在日前举办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介绍,2025年,中国新质生产力持续成长壮大。4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其中,航空航天相关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增加值快速增长,数字产业蓬勃发展。
这些数字背后映射出的正是中国制造业的“新”之所向:瞄准高端化,加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强化核心能力;提升数智化,以智能制造全方位、全链条增进产业效能;推动绿色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此外,制造业基础锻造是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既要有点上的突破,也要有“链”上的协同;既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要用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结合各方力量,提升整体效能。
三、中国制造业需从“大而全”向“精而强”持续跃升
中国制造业大厦的地基要牢牢撑握在自己手中,越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越要把基础筑牢。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但基础能力仍需提升,比如创新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产业基础存在短板弱项,管理和专业人才保障能力不足,在部分核心装备、器件和材料环节依然存在“卡脖子”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无论是一枚芯片、一根光纤、一个电子元件、一项先进材料,这些领域的“拳头产品”都决定着中国制造业的筋骨是否强健,体格是否壮实。
关于筑牢制造业基础,中国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规划。2019年8月,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明确“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2023年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从统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无不瞄向为产业夯基垒台。
回望过去,中国靠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面向未来,乘“数”而上、“智”向高远、“新”有所往,守住创新内核、夯实制造基础、加快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底气会更加充沛,行进步伐会更加铿锵,转型升级会更加坚定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