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兼职快餐联系方式_51pc·mc品茶官网ios,200快餐,全国品茶联系方式

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为什么说不参与标准制定的企业终将失去定价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20 来源:标准百科 浏览次数:0

谁制定标准,谁掌控市场!企业不参与标准制定等于主动放弃定价权” 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在当代商业竞争里,标准制定和企业市场地位、定价能力之间的紧密联系。下面将从其底层逻辑、实际案例、适用情形以及企业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剖析:


一、底层逻辑:标准为何能成为市场的 “隐形规则”



1.技术壁垒与专利布局的有机融合


标准的本质是对技术、流程或者产品特性所做的规范性界定。当企业的技术成果被纳入行业标准时,这些技术就可能转化为专利壁垒。举个例子,在 4G/5G 通信领域,高通、华为等企业凭借大量标准必要专利(SEP),构建起了极高的竞争门槛。其他企业若要使用相关技术,就需要支付专利许可费,这直接增强了标准制定企业的定价话语权。


2.市场话语权的 “马太效应


在市场中,标准往往扮演着 “游戏规则” 的角色。制定标准的企业能够引导产业链的发展方向,比如确定技术路线、接口规范、质量标准等。像苹果公司,通过制定 iOS 生态的一系列标准,牢牢掌控着硬件、软件和服务的定价权,其 App Store 的分成模式(苹果抽成 30%)就是典型的 “标准即权力” 的体现。


3.消费者认知的 “锚定效应


行业标准通?;岜皇游?“权威规范”。参与标准制定的企业,在消费者心中更容易树立专业、可靠的形象。例如,在智能家居领域,小米通过推动米家协议标准化,使其生态链产品在价格上比同类非标准产品更具溢价空间,这就是利用标准提升了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支付意愿。


二、实际案例:标准如何重塑行业格局



1.高通:靠标准专利 “躺赚” 的典型


高通在 CDMA 通信标准中拥有大量核心专利,采用 “高通模式”(收取芯片费用 + 专利许可费),即便不直接生产手机,也能从全球每一部 CDMA/4G 手机中获得约 5% 的专利费。这种对标准的掌控,让高通在通信芯片市场拥有绝对的定价权,甚至能影响手机厂商的利润结构。


2.中国光伏产业:从标准跟随到标准引领的逆袭


过去,欧美国家主导着光伏产品的标准制定,中国企业只能被动适应,在国际贸易中屡屡遭受反倾销调查。后来,隆基绿能等企业联合行业协会,推动中国主导的 N 型电池、硅片尺寸(如 182mm、210mm)等标准成为全球主流,打破了欧美企业的技术壁垒,使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定价权大幅提升,出口价格的主动权也显著增强。


3.USB - C 接口:一场由标准引发的产业链变革


欧盟强制要求电子设备统一使用 USB - C 接口的标准,促使整个产业链进行调整。苹果公司虽然被迫放弃了 Lightning 接口,但通过 MFi(苹果认证)标准,依然掌控着配件市场的定价权 —— 第三方 USB - C 配件必须通过苹果认证,否则无法正常使用,这使得苹果认证配件的价格比非认证产品高出 30% - 50%。


三、适用边界:并非所有企业都要 “追标准”



1.行业类型的差异


·技术密集型行业:如通信、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标准制定的竞争至关重要,甚至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

·传统制造业 / 充分竞争行业:例如紧固件、日用品等,行业标准相对成熟且同质化严重,企业更应聚焦成本控制和差异化竞争,而非盲目参与标准制定。


2.企业发展阶段的影响


·初创企业 / 中小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优先解决生存问题,通过 “借标准”(采用现有主流标准)快速进入市场,待积累一定技术和市场份额后,再考虑参与标准制定。

·头部企业 / 隐形冠军:当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一定规模(如细分市场占有率超过 30%),参与标准制定可以巩固竞争优势,例如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推动 CTP(无模组电池)标准,就是为了建立技术护城河。


3.标准制定的成本与收益权衡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可能需要投入数百万美元的费用(包括专利布局、会议差旅费、专家团队成本等),而且回报周期长(通常需要 3 - 5 年)。企业需要评估自身的技术储备和行业影响力,避免陷入 “为了制定标准而制定标准” 的陷阱,导致资源浪费。


四、企业破局之道:从 “被动跟随” 到 “主动参与” 的策略



1.技术卡位:构建标准必要专利池


加大研发投入,聚焦行业关键技术(如 AI 算法、新材料、新能源等),通过专利布局形成 “技术地雷阵”。例如,大疆在无人机领域拥有 1.7 万项专利,其中很多与飞行控制、图传技术等标准相关,这使得竞争对手难以绕过其专利壁垒。

参与专利联盟(如 MPEG LA、Avanci),通过交叉许可降低专利成本,同时提升在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2.生态协同:打造产业共同体


联合上下游企业成立产业联盟,例如华为牵头的 “OpenHarmony 开源项目”,吸引了超过 200 家企业参与,通过共建操作系统标准,试图打破安卓和 iOS 的垄断,为生态伙伴争取定价自主权。

在国际标准组织中(如 ISO、IEEE、3GPP),以 “提案者” 而非 “跟随者” 的身份参与,通过主导工作组、提交技术白皮书等方式,将企业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


3.政策借力:善用政府与行业协会资源


争取纳入 “国家标准制定计划”,通过政府补贴(如中国工信部对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企业给予最高 500 万元奖励)降低成本。

通过行业协会发声,例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推动的新能源汽车换电标准,协调蔚来、宁德时代等企业统一技术路线,避免行业陷入无序竞争,提升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议价能力。


4.差异化标准策略:开辟新赛道


当主流标准被巨头垄断时,可聚焦 “细分市场标准” 或 “下一代技术标准”。例如,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中国车企难以突破欧美标准,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推出的刀片电池标准,以高安全性和低成本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甚至迫使特斯拉采用类似技术路线。

利用 “团体标准” 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例如深圳无人机行业协会制定的《民用无人机系统安全要求》团体标准,比国标制定周期缩短了 2/3,帮助深圳无人机企业(如大疆、亿航)快速建立市场准入门槛。


五、风险警示:避免标准制定中的 “陷阱”



1.警惕 “标准绑架”不要为了追求 “标准制定者” 的虚名,盲目投入资源,导致核心业务受影响。例如,某手机厂商为了参与 5G 标准制定,过度抽调研发人员,导致手机产品创新滞后,市场份额下降。


2.关注标准的 “时效性”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如从 4G 到 5G 仅用了 5 年时间,企业需要持续投入研发,避免陷入 “昨天的标准今天就过时” 的困境。


3.平衡 “开放” 与 “控制”标准过于封闭可能导致生态萎缩(如 Windows Phone 系统),过于开放则可能失去控制权(如安卓系统)。企业需要在专利许可、生态准入等方面找到平衡点,例如 ARM 的 IP 授权模式,通过开放架构吸引大量合作伙伴,同时通过核心技术控制保持定价权。



结语:标准竞争的本质是 “技术 + 生态 + 规则” 的综合博弈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标准” 已经成为大国、大企业之间博弈的核心战场。对于企业而言,参与标准制定不是 “选择题”,而是 “生存题”—— 尤其是在高端制造、科技等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要 “all in” 标准制定,而是要根据自身定位,选择 “主导标准”“参与标准” 或 “借势标准” 的策略。


正如凯文?凯利所说:“最大的财富不再是实物,而是支配和控制事物的能力。” 标准,正是这种 “支配能力” 的终极体现。企业唯有将技术创新、生态构建和规则制定相结合,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从 “价格接受者” 转变为 “规则制定者”,真正掌握商业竞争的主动权。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