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兼职快餐联系方式_51pc·mc品茶官网ios,200快餐,全国品茶联系方式

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答记者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8-08 来源:财政部 浏览次数:12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的通知》(财金〔2024〕60号,简称《通知》)。近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通知》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请介绍一下《通知》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答: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 

       现代科技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的综合体系。在各类科技创新企业中,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强,发展潜力大,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力量。这类企业普遍拥有的知识产权价值较高、缺少足够抵质押物,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对此,财政部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充分征求意见、履行报批程序的基础上,于近日联合有关方面印发《通知》,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通过进一步发挥国家融资担?;穑虺乒;穑┑奶逑狄熳饔?,提高对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风险分担和补偿力度,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如何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答:政府性融资担保具有“增信、分险、中介”功能,是撬动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制度和融资担?;?,着力缓解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等问题。在我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融资担保有关工作,将发展融资担保作为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鹱饔们惺抵С中∥⑵笠岛汀叭狈⒄沟闹傅家饧罚ü旆ⅰ?019〕6号),明确政府性融资担?;褂Φ奔岢肿脊捕ㄎ?,弥补市场不足,为缺信息、缺信用的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提供增信,着力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持续健全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成立了国?;穑菇恕肮;?省级再担保机构-市(县)直?;埂钡娜阕橹逑?,实现了全国市级机构全覆盖、县级业务全覆盖。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介入,与银行原则上按照“二八分险”承担贷款的风险责任,即,银行承担不低于20%的风险,担保体系分担剩余80%的风险(通常国?;鸱值?0%、省级再担?;狗值?0%、市(县)直?;狗值?0%),大大降低了银行承担的风险损失,相应提高了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的信用水平,银行的贷款积极性明显提升。 

       在工作中,财政部持续推动国?;鸱⒒印巴费恪币熳饔茫献骰钩中堤寰媒捣讶美?,推进银行和担?;埂白芏宰堋迸康1R滴窈献?,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促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自2018年成立以来,国?;鹪俚1R滴窆婺@奂?.73万亿元,服务经营主体约420万户次,服务就业人数超4000万人次,为满足普惠领域融资需求、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挥积极作用。 


       三、请问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包括总体要求、实施方案和组织实施三部分内容,其中,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专项担保计划的支持对象、分险比例、担保费率、担保金额、代偿上限、补偿机制等要求,概括起来,就是“精准、降费、创新、三提高”。 

       一是聚焦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精准“滴灌”经营主体。着力解决项目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发展有潜力、知识产权价值高,但有效抵质押物较少的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经反复研究确定了7类支持对象,覆盖面较广,梯度跨度较大,从企业可自行申报纳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培育优质企业梯度中较低级别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到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等,均在政策支持范围内。同时,专项担保计划注重与现有政策做好衔接,按照梯度培育的理念,分层分级确定了国?;鸬姆缦辗值1壤?。 

       二是划定担保收费标准“红线”,降低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明确再担保业务单笔担保金额500万元以上的再担保费率不高于0.5%,单笔担保金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再担保费率不高于0.3%。鼓励合作机构针对不同风险水平、不同资质的经营主体实施差异化担保费率,逐步将对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收取的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除贷款利息和担保费外,严禁合作机构以保证金、承诺费、咨询费、顾问费、注册费、资料费等名义收取不合理费用。 

       三是创新业务联动模式,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鼓励有条件的政府性融资担?;固剿骺萍即葱碌1S牍扇ㄍ蹲驶沟牧J剑骼嘟鹑谧时竞蜕缁嵬蹲?,为科技创新类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企业在发展初期就获得“债权+股权”综合型金融服务,有利于投入更多资金开展科技创新。 

       四是提高分险比例、担保金额、代偿上限,引导金融机构注入更多金融活水。通过将国担基金的贷款责任分险比例从20%提高至不超过40%,单户担保金额上限由1000万元提升至3000万元,代偿率上限从4%提高至5%,有效提升了市(县)直接担保机构对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的担?;裕薪嘟鹑谧试赐断蚩萍即葱铝煊?。 


       四、请问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承担更多风险后,政府有何措施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 


       答:政府性融资担保行业风险高、收益低,客户群体主要是难以靠自身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资信较弱的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风险抵御能力不足。为支持政府性担保体系可持续健康发展,前期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和优化完善,财政部建立了国?;鸱缦詹钩セ疲芍醒氩普磕臧才旁に阕式?,对国担基金因履行政策性职能、保持低费率所产生的代偿支出缺口予以适当弥补。此外,江苏、山东、湖北、山西等29个省份也都建立了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由省级财政每年安排预算给予风险补偿。 

       这次出台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通过财政部门“做加法”,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轻装上阵。对于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承担风险带来的资金缺口,财政部门将加大财政补偿力度。一方面,对于国?;鸺哟罂萍即葱吕嘀行∑笠捣缦辗值K略龅拇?,中央财政每年单独测算,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安排资金,给予国?;鹨欢ǖ姆缦詹钩ァA硪环矫?,对于支持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成效明显、风险代偿压力较大的政府性融资担?;?,鼓励地方财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加大对政府性融资担?;怪С至Χ?,给予适当风险补偿、奖补资金、担保费补贴等支持,推动政府性融资担?;箍沙中?。 


       五、接下来财政部将采取什么举措推动《通知》贯彻落实? 


       答:为推动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落地见效,我们将强化财政、货币、科技政策协同,形成政策合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统筹配合、协同发力,推动政策提质增效。 

       一是强化协同联动,各方同向发力。指导国担基金深化体系合作,优化全国政府性融资担保数字化平台科技创新模块,及时跟踪各地业务开展情况,助推政策落实落地落细。地方财政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积极组织开展“政银担企”合作,推动银行和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怪鞫越佑腥谧市枨蟮目萍即葱吕嘀行∑笠?,努力促进宏观政策向微观主体传导,实现政府和市场同频共振。 

       二是加强绩效引导,用好考核“指挥棒”。对于国担基金科技创新再担保业务,财政部将单列年度业务规模、代偿率等绩效考核指标。地方财政部门结合实际,适当提高对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开展科技创新业务的代偿率上限考核要求。同时,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作为给予相关奖励、支持措施的实施依据,有效激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积极主动作为。 

       三是聚焦四个环节,筑牢风险防控防线。第一,合理确定再担保业务总规模。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需要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力,担保只是其中的一环。每年国?;鸾岷闲问菩枰妥陨硎导剩侠砣范ㄖС挚萍即葱吕嘀行∑笠档脑俚1R滴竦淖芄婺?,从源头上控制住担保代偿风险,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第二,严把企业入门关口。经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或入库的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才可享受政策支持。第三,压实金融机构审贷责任。压实银行和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审核责任,要求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选择支持的企业,做好“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加强资金用途监控,防范资金套取和挪用风险。第四,强化实施监督。加大监督检查和追责处罚力度,划定经营行为“红线”。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辜捌涔ぷ魅嗽狈⑾钟刑兹》缦詹钩プ式鸬任シ床凭吐尚形?,追回所有财政资金,取消其合作资格,并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