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已成为悬挂在中国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中央也打响了清理过剩产能的“攻坚战”。
在1月26日下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工作重点,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关系到“十三五”的开局。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信心、坚决行动,抓紧抓好抓实,切实取得实效。
与此同时,为推进化解产能过剩,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酝酿推出一系列政策,建立产能过剩行业退出通道,帮助企业解决产能过剩行业退出引发的人员补偿包袱过重等问题,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产能过剩退出步伐,优化产业结构和产能升级。
光大证券(15.55 -1.71%,买入)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此前在《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化解产能过剩应注重增量,即不再新增过剩产能,让产能维持在当前水平。而对于存量产能则通过政策引导,兼并重组化解一部分。
这与建立产能过剩行业退出通道颇有些不谋而合的意味?;诖耍2苡θ绾瓮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过剩产能涉及的内容和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有些产能退出后,其之前的银行贷款和债务该如何处置?工作人员如何安置?对于具体的退出通道,应该会由具体部门的人员负责。包括以一定的指标评价体系来衡量哪些企业应该优先退出。同时退出还要实行末位淘汰制,即最差的企业先退出。把握了这些原则才能建立完整的退出架构,达到劣质企业产能退出,给优质企业让位的效果。
反观欧美等国家,一般以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即富余度在20%左右是合理的。而在中国,不少产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的产能利用率都在75%以下,一些行业“绝对性过剩”,如发电设备目前的产能到工业化最终完成也难以消化。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也多次经历“产能过剩”。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主要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依托技术创新大力推行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周民良指出,指标体系的范围涵盖很广。比如对于煤炭行业来说,其安全标准可能不达标;钢铁行业则是环保不达标。对于市场较为充裕和过剩的企业,要实行优先退出。对于能替代进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则应保留,甚至不排除给予一定的扶持。因此,过剩产能退出通道的指标体系总体是根据产品结构和市场竞争状况来决定的。
“去过剩产能要把握一个总原则,即末位淘汰,建立指标,把解决产能过剩视为加强安全,环保管理,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机遇。”周民良说道。